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

 

生於娑婆世界 處於五濁惡世 應當修學禪佛法 引用與彙整善知識開示LINE分享版 洪果巖1100516

吾等人,生於娑婆世界、處於五濁惡世,何以故? 應做何修行? 遠離執著+自覺覺他,出離菩提+自利利人,正知正見( 空正見)+佛法僧戒,方能究竟一起與眾生離苦得樂。

何為娑婆世界? (引用維基百科)

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;此世界眾生安忍於十惡,忍受諸煩惱,不肯出離,故名為忍。又意譯作雜惡、雜會、忍土,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。

簡稱之:眾生於此世界,諸苦堪忍不思出離。


何為五濁惡世?

人歲平均壽命二萬歲以下,成為五濁惡世。

(引用維基百科)

五濁是一個佛教術語,指五種渾濁不淨之法,包括1劫濁、2見濁、3煩惱濁、4眾生濁、5命濁,合稱五濁。充滿這五種不淨的世界稱為五濁惡世。

概述

劫濁:三災起時(小三災:饑饉、疾癘、刀兵起於住劫;大三災:火、水、風後者起於壞劫),更相殺害,眾生飢饉,種種疾病,此謂劫濁。

有謂某世界於成住壞空,乃至年月日時長短劫中,遍虛空中未凝四大,虛妄見分渾沌未開為六根,一片昏鈍,說為劫濁。

 

舉例說明:(引用https://curtisyen74.pixnet.net/blog/post/30180325)

刀兵災。過六千年後,人壽十歲時,彼時女子五個月即嫁,身高才一尺。

爾時世界,一片頹垣敗瓦,沒有國家組織及領袖,沒有文化及佛法。

地下珍寶只有鐵為至寶,粗織草衣早已沒有,只以乾枯發褐遮蔽身體。

倫理道德及因果觀念喪失殆盡,眾生於疾疫劫時的一念中品厭離心又失掉,惟有行十惡法者為人推敬。

刀兵災至,一切眾生自相殺害。地所生草,利如鋒刃,觸之即死。過七日七夜,其患方除。

有少量軟心眾生,避隱於山野,刀兵災末,所剩人口僅一萬,隱於山野的人,出山後,遇人相抱痛哭,共起上品厭離心,發誓斷惡修善。痛定思痛,生起慈愍心共行善法,於是決定先離殺生。

由於能行善故,天即下雨,地亦平正,十歲人便生子,壽命以增長,從百歲增一歲壽命。

增至二十歲時,人復作是念:

我等因修不殺生,所以壽命延至二十歲,

現在當修不偷盜,因為不偷盜,人壽延長至四十歲。

四十歲人再修不邪淫,由不邪淫故,壽命延長至八十歲。

八十歲人再修不妄語,由不妄語故,人壽增至一百六十歲。

如是續修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慳貪而行佈施等善法,壽命延長至八萬歲。

此時大地平正,沙礫變成琉璃。人民熾盛,五穀平賤。

爾時彌勒如來出世,龍華三會,度釋迦佛遺法種福之人。可見壽命福報與持戒修善成正比例相關。

 

五濁與五蘊為何? (引用元音老人開示)

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稱五濁惡世。哪五濁呢?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。

濁是什麼意思呢?濁是相對清而講的,不清凈就是渾濁。劫濁是色蘊所造。因為娑婆世界,尤其是末法時代的眾生,對「一切唯心造」的義理迷惑不解,總是執著於事物的相上,從而造業受報,以致饑饉、疾疫、刀兵等災難相繼而起,生靈塗炭,不得安寧,而成為劫濁。

見濁是受蘊所造,知見不正,不奉正道,異說紛紜,莫衷一是。

煩惱濁是想蘊所造。貪圖享受,欲望則應運而生,胡思亂想,煩惱重重,以致不擇手段,瞋怒爭鬥,虛誑不實。

眾生濁為行蘊所造。由於對色、受的執著追求,則心身不凈,弊惡叢生,不講道德,不達義理,以致家庭不和睦,社會不安定,國家不穩定。

命濁是識蘊所造。人們都執著這個色身為己,都想長壽,常住世間。外道就想把這個肉身修煉成永遠不壞的金剛身。但是,由於人見我執,煩惱叢集,以致心身交瘁,壽命短促。

佛說,從前人有八萬四千歲的壽命,身高數丈。每過一百年,壽命減一歲,身高減一寸。人壽由二萬歲開始,世界便漸漸渾濁而不凈起來。到了末法時代,更是渾濁不堪,現在人的壽命才七、八十歲,身高五六尺。將來壽命會減到十歲,身高不過一尺。這裡就不多講了。

總之,我們要曉得,這個五濁惡世全是由五蘊造成的。五蘊就像烏雲一樣籠罩著我們的身心,使我們迷惑不覺,妄墮苦輪。它正是我們在六道輪迴中生死的根本。

 

何為五蘊?(引用元音老人開示)

何謂「五蘊」呢?「五」,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

「蘊」,即積聚。「五蘊」又稱「五陰」,意指五種妄想妄動,蘊集不散,像陰影一樣遮住了我們的智慧光明,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神用,發揮不出來。

五蘊的色蘊,就是一切色法。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相,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乃至於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塵都屬於色法。受、想、行、識四蘊屬於心法。所以,五蘊中有色法、心法兩種。

但是,

心法也不離色法,為什麼這樣說呢?

心者,乃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。

世間法稱「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」,佛經稱之為「六塵緣影」,即根塵相對,集而生起的思想和念頭。

也就是說,心原本是沒有的,它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,並不單獨孤立地起作用,而是由於不覺,受到種種色法的污染,才生起了種種的心念。

因此,心是六塵落謝的影子,簡稱之「集起為心」。

所以說,色法就是心法,心法就是色法。

我們人呢,都執著自己的身體為「我」。小孩子一開始學東西,就知道他的身體是「我」,這就是分別我執,已經俱足了色蘊,稱為「色蘊現具」,是粗分的。

隨著小孩慢慢長大,則生起受、想、行、識四蘊。這四蘊是從生以來就具有的,謂之俱生我執,屬於心行方面,是微細的。

因為有了我們這個身體,就需要衣、食、住、行來維持生活,來養活這個身體。所以,對境就會生起受蘊。既然要衣食住行,對其就有接受、領納了。

而這個受又有苦受、樂受、捨受之別。

苦受,就是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,沒有滿足自己的心愿,不合自己的習慣,就覺得苦了,叫苦受。

樂受,就是滿足了自己的要求和願望,適合自己的習慣,就感到高興快樂,叫樂受。

而平常既不苦也不樂的感受,就是捨受。這就是受蘊的三種類別。

領受了前境之後,由於享受的需要,思想就來了。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,所謂「欲壑難填」,欲望深得像大海一樣,像無底洞一樣,永遠也填不滿。總是想怎樣能活得更快樂,怎樣能更好地享受等等,輾轉不停地想,這就是想蘊。

光想不行,光想事情怎麼能成就呢?必須藉助於行為,這就是行蘊,也就是計劃、實行。這個行呢,也是遷流不息之意。因為在你付諸於行動的過程中,思想一直不會停止,總是隨著這個問題在轉個不停——遷流不息。在計劃實行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,成為知識了,這就是識蘊。

比如,一個男人見到一個女人,從音容笑貌、舉止言談、待人接物等方面很有好感,心裡領受了這個境界。女的看男的,亦復如是。雙方都想著如何能與對方結合在一起,便積極地付諸行動,經不斷地接觸了解,並逐漸有了經驗,這個戀愛方面的經驗就成了知識。

又如,看到了收錄機的使用情況,領受了美妙的音樂旋律,就很想買一台收錄機,然後就想法籌集資金,並調查了解收錄機的型號、性能,是單卡還是雙卡,是幾個喇叭,怎樣使用,怎樣錄,怎樣放,各個按鍵是什麼作用等等。於是,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也就產生了。

總而言之,我們眾生無論是生活,還是工作,無時無刻不為五蘊所困擾。

 

五濁(惡世)與五惡(不守五戒)為何?

五濁(惡世)上述已有引用說明,五惡為殺生,偷盜,邪淫,妄語,飲酒。

吾等人,身口意業三行,如常反於五戒者。則會因 相互影響、相互依賴、相互存在,我們身處世界就會漸漸呈現 五惡五痛五燒,求出無門。

 

何為 五惡五痛五燒?

 (引用妙音書院http://blog.udn.com/famscl/6312820)

眾所周知:

『五惡』者,殺生,偷盜,邪淫,妄語,飲酒。即反於五戒者。

又『五痛』者,由五惡而感五種之苦果也。

又『五燒』者,造殺,盜,婬,妄,酒之五惡者,生時遭王法之逼害,死入於惡道,名為五痛,

苦痛切身如火之燒,故喻之為五燒。

延伸閱讀:(引用妙音書院http://blog.udn.com/famscl/6312820)

依《佛說無量壽經》開示:何等為五惡?何等五痛?何等五燒?

 

上開諸行所列關鍵字,依序為:娑婆世界、五濁惡世、三災(分為小、大)、五蘊、五惡五痛五燒。

 

接續 應做何修行? 遠離執著。

遠離四執著:

若執著此生,則非修行者。

若執著世間,則無出離心。

執著己目地,則無菩提心。

執著心生起,則失正見地。

 

破五蘊 解六結 越三空(引用聖一法師開示 虛雲老和尚法子之一)

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三百餘會,一言以蔽之,說五蘊(陰)而矣,識得五蘊空時,生死便了,你看整部心經,二百餘字,其大意就是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,得見諸法空相,便是菩薩究竟涅槃,也是三世諸佛阿耨菩提。

五蘊是什麼呢?就是眾生,離五蘊無眾生,五蘊空時,眾生度盡即証菩提,此是諸佛出世的宗旨,一經如是,部部皆然。

又看彌陀經,雖然教我們求生淨土,親睹如來,也要離五濁,五濁者五蘊也,

色蘊質礙是劫濁、

受蘊感覺是見濁、

想蘊虛妄是煩惱濁、

行蘊作業是眾生濁、

識蘊含藏種子是命濁,五濁空淨土現,睹彌陀見佛性,所以彌陀經教人念佛,念到離五濁生淨土耳。

 

楞嚴經:具說諸法,廣談性相。教人會四科融七大、解六結、越三空,也是破五蘊,

四科者:五陰(蘊)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。

五陰者——心色和合是名眾生,

六入——開心合色,十二處——開色合心,

十八界——心色俱開說五陰眾生,

七大者——前五大是色,後二大是心,心色和合名眾生;會四科融七大歸如來藏,即是空五蘊見佛性矣。

楞嚴經教人破五陰,

觀音菩薩耳聞圓通章解釋得很清楚:

「初於聞中,入流亡所。」從耳根中的聞性下手,即是七大中的見大,

「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。」動與靜皆屬色陰,入法性流時色陰便空,古人說行不知行,坐不知坐,便是這個境界。

「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。」所聞塵盡,能聞根亦空,此是破受陰,

「盡聞不住,覺所覺空。」所覺根塵盡,能覺六識亦空,此時破想陰,

「空覺極圓,空所空滅。」所空十八界是世間法,能空出世智即聖解滅,此時破行陰,

「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」自體生滅是第八識,生滅同時滅,寂滅現前,此破識陰,

「忽然超越世出世間,十方圓明,獲二殊勝,一者,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,二者,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。」此是五蘊空時佛性起大用,上求下化的境界。

楞嚴經解六結、越三空皆是破五蘊的名詞,

六結者: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

三空者:

第一是人空,即六結中動、靜、根、覺四結解,五蘊中色受想三蘊空,便証人無我;

第二法空,六結中空所空滅即空結解,五蘊中行蘊滅;

第三空空,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,六結中即滅結解,五蘊中識蘊破,此時証入如來藏獲首楞嚴三昧。

破五蘊 解六結越三空(引用聖一法師開示 虛雲老和尚法子之一)。延伸閱讀 論學教。http://book853.com/wap.aspx?nid=519&p=6&cp=1&cid=20&sp=9

 

自覺覺他,出離菩提+自利利人 引用聖嚴法師開示

六根清淨怎麼講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。http://big5.xuefo.net/nr/article62/622627.html

應做 六根清淨之修行。因為:

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,均由六根所造,

比如眼根貪色、耳根貪聲、鼻根貪香、舌根貪味、身根貪細滑、意根貪樂境;

有貪,也必有瞋,貪與瞋,是由無明──煩惱而來,合起來,就是「貪、瞋、癡」的三毒交加,惡多善少,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。

修持解脫道的工夫,不外戒、定、慧的三學,

但是,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,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,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,

一是修身,

一是修心。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,稱為修心,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;

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,稱為修身,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,

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,

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─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,

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,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。

因為,一個凡夫,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,就不能沒有妄想,

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,

佛教的戒律,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,

在戒律的防衛之下,六根才能漸漸地清淨,

一旦到了六根清淨的程度,超凡入聖的境界,也就快要接近了。

 

如果六根不執六塵,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,

那麼,六根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。

解脫了的六根,便是自由的六根,自由的六根,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。這個自由的六根,也就是清淨的六根,

因為自由的六根雖然仍與六塵打交道,

但已不受六塵的引誘而造生死的染污之業,所以稱為六根清淨。

說得明白一些,所謂六根清淨,不是沒有了六根,

而是我們的生理官能,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,

這就叫做一塵不染──但這絕不是等閒的工夫所能辦到的事。

為了便於讀者的記憶,再將六識、六根、六塵的名目,抄錄如下:

一、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──六識。

二、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──六根。

三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──六塵。

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,

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,

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,   

發動六根貪取六塵,

就這樣交互回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,

六根清淨的目的,便在斷絕並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。

 

來到說明:正知正見( 空正見)+佛法僧戒,方能究竟一起與眾生離苦得樂。

 

正知正見:符合三法印(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)、遵行四聖諦(知苦、斷集、證滅、修道)、聞、思、修、證緣起性空、體悟四不壞信。

 

引用出處來說明:四不壞信。引用維基百科。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9B%9B%E4%B8%8D%E5%A3%9E%E4%BF%A1

 

對於正知正見內容,關於體悟四不壞信部分,還想看或是有耐心的人,請看較為完整的說明,引用出處說明:第七節二不定法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...

 

引用出處說明:第七節二不定法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

http://61.158.180.215:82/Data1/%B5%E7%D7%D3%CA%E9%BC%AE/%B7%F0%BD%CC%B2%D8%B5%E4%BC%AF/%B7%F0%D1%A7%C2%DB%BC%AF/%B7%A8%B9%C4%C8%AB%BC%AF/MDDC/HTML/0103T.HTM

第七節 二不定法

二不定法是兩條不能作一定判斷的比丘戒。第一條是比丘單獨與一個女人,在隱蔽覆障並可作淫欲法的處所共坐,而說非為佛法之所許說的話語;第二條是比丘單獨與一個女人,在露現而不可作淫欲法的處所共坐,並說佛法之所不許說的話語。這兩種情形如果被絕對可信(證了初果以上)的女居士發現了,她說是犯了什麼罪,就算是什麼罪;犯罪的比丘,也當坦白承認,自己犯了什麼就說犯了什麼。

 

上述所列:

如果被絕對可信(證了初果以上)的女居士發現了,她說是犯了什麼罪,就算是什麼罪;犯罪的比丘,也當坦白承認,自己犯了什麼就說犯了什麼。

 

問題來了:何為絕對可信?為什麼她不是犯戒? 謗僧? 謗佛法僧三寶? 不是故說 在家出家菩薩罪過?

 

重點:絕對可信(證了初果以上)女居士,律典原文稱為 住信優婆夷。

關鍵句:絕對可信=住信=四不壞信。

 

住信:四不壞信。

「不壞信」另譯為「證淨、不壞淨」,「不壞」就是不退失的意思,即「十分確信;堅固的信心」,因此亦作四不壞淨。

 

四不壞淨:《雜阿含經》〈843經〉:「佛告舍利弗:『如汝所說,流者謂八聖道;入流分者有四種,謂:親近善男子,聽正法,內正思惟,法次法向;入流者,成就四法,謂:於佛不壞淨,於法不壞淨,於僧不壞淨,聖戒成就。』

 

至此,引用維基百科。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A0%88%E9%99%80%E6%B4%B9

=(絕對不犯妄語戒)==入流(而無所入,不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(出自 金剛經))=證空(人我空)=證初果(須陀洹)=聖人(解脫者)=法眼淨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B3%95%E7%9C%BC

 

須陀洹果是大小乘,賢聖者共通的,因為破除無明,證得一切智,實證三法印。成就四聖諦,開始真正能夠解脫生死苦惱不退轉。

 

最後說明:方能究竟一起與眾生離苦得樂。回到 比較人話一點,引用聖嚴法師開示

四種佛子共勉語 聖嚴法師開示https://anhe.ddm.org.tw/files/file_pool/1/0K360394705682931652/%E5%9B%9B%E7%9C%BE%E4%BD%9B%E5%AD%90%E5%85%B1%E5%8B%89%E8%AA%9E.pdf

四眾佛子共勉語

信佛學法敬僧,三寶萬世明燈。

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。

知恩報恩為先,利人便是利己。

盡心盡力第一,不爭你我多少。

慈悲沒有敵人,智慧不起煩惱。

忙人時間最多,勤勞健康最好。

為了廣種福田,那怕任怨任勞。

布施的人有福,行善的人快樂。

時時心有法喜,念念不離禪悅。

處處觀音菩薩,聲聲阿彌陀佛。

 

最重要是 前面2句:信佛學法敬僧,三寶萬世明燈。與 後面2句:處處觀音菩薩,聲聲阿彌陀佛。

以上,以法供養,阿彌陀佛。

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

參禪參纏之數學運算 洪果巖1100430

加法是 積功累德、聚集福德善根因緣資糧。

減法是 當妄想、煩惱、執著耗盡時,智慧現前。

乘法是 無盡燈,時空無盡燈燈相續,照破眾生無明黑闇。

除法,最適合説明體驗到禪境的人,生活中呈現之生命態度與功能,可以來銓釋與說明方式為:即有=1(一切都存在);即空=0(我不在),頓悟時,破心(破統一),直接突然體驗前後際斷,由於心念就是自我感(眾生因無明故執以為有我),此時自我感具體突然消失,待世界重新出現時,經歷現量緣起性空(心本無生因境有,即空即有),會自然生起慈悲心(無所求的願心),套入除法說明如下:初入禪境為0/1=01分之0、自我消失(自我中心無限小)的0除以 世界重新出現的1),初嚐無智亦無得。不忍眾生苦或不忍聖教衰,慈悲心由衷生起,對失衡的環境人、事、物、境態度為無事忙中老、無所求願心與奉獻的1/0=0分之1、環境出現(眾生無邊)的1除以 心無所住的0)。


    除法關於體驗禪境的修行最簡易説明版,就是暫未有度眾因緣時,可修無我態度的禪定,是為0/1,此時對凡夫眾生的主觀經驗而言,沒有幫助功能。當有因緣可以付出與奉獻時,時時刻刻,全心全意的高度當下,身心合一、心口一致、心眼一如,河邊賣水、擔雪填井、借花獻佛、度眾生實無眾生得度,是為1/0

   

    由於無明,娑婆世界於減劫期間,主流世界習慣採取 加法態度過生活,追求與累積福報,有因緣接觸禪佛法時,經過有心學習與身心投入,體會覺察也能看見 加法的不足與偏見(不信因果、不明因緣之短視近利),如能守五戒、少欲知足、心離散亂修專注,則往往能立即從 減法之生活態度中獲得明顯助益。

接續如能願意發幫助眾生的心,就進入 乘法。

持續進行生生世世之加法、減法、乘法,循環不已,善根、福德累積、淨除障礙、勝解空性義理之五事俱足,體驗 除法妙處(學處)而至因緣成熟,就會悟境現前。

   

    引用聖嚴法師開示:進入了禪境的人,所見的本體和現象,不是兩樣對立的東西,甚至也不能用同一隻手的手背和手掌來作比喻。這因為現象的本身,就是本體那個東西,離開現象,並不另有本體可求,本體的實在,即在於現象的不實在之中;現象是變幻不已的,沒有常態的,這就是真理。當你體驗到了現象不是實在的東西之時,你便從現象造成的一切的人我、是非的觀念,以及貪欲、忿恨、憂慮、驕慢等的煩惱心中得到解放。你不必追求寧靜和清淨,也不必厭惡煩惱與雜穢。你雖生活在現實的環境之中,任何環境,對你而言,無處不即是清淨的佛土,未悟的人看你,你是平常的人,你看平常的人,則無一不與諸佛相同。你自覺你的自性與諸佛的自性一樣,佛的自性普遍於時空,所以你會不期然而然地運用你的智能和財力,普施於一切處、一切時的一切眾生。